因为根据马来西亚教育制度,马来语是国语,而英语是国际语言,同时华人学校自然以华语作为母语教学。所以一些中国网友经常感到奇怪:明明是外国人,但是他们的中文却一个比一个好?比如梁静茹和颜如晶等知名人士。
不仅仅梁静茹,在中国红遍大街小巷的歌手戴佩妮、品冠、光良、巫启贤、曹格、张栋梁等,还有奇葩说里面的辩手胡渐彪、陈咏开等等,都是马来西亚人,他们的中文也都杠杠的。
记得有一次,非常精彩的中文辩论赛——2001年国际大学生中文辩论赛总决赛。
像这样的中文国际辩论赛,要求说中文,一般的冠亚军都是中国国内的大学包揽吧?
但你错了。
真正的冠军是马来西亚大学生战队,他们一举击败武汉大学,成功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令人惊奇的是,不止是这次比赛,在这之前的几届比赛,他们还收获了一冠两亚。
马来西亚华人中文很好,已然成为了惯例。
到了这里,许多人就要奇怪了,像梁静茹、颜如晶这样的马来西亚人,为什么中文这么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先给大家讲述另外一个人的故事。
1927年,彼时的马来西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来到这里的华人,大多都是被英国人打上印章,卖到那里的劳工后裔,或者是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里的普通中国百姓。
林连玉就是其中一个,他的职业是老师,主要是来这里给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上中文课。
十年时间一晃而过,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没多久日军也侵略了马来西亚,而林连玉所在的中文学校也不得不在战乱中关闭。
林连玉坚决地拿起了枪,与日军展开战斗。
在与日军的斗争中,林连玉多次受伤,两度几乎丧命,但林连玉从不肯对日军退让半分。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可学校却在战争中被全部毁了。
这次战争对他们的伤害非常大,无数年轻的中文教师被日军残忍杀害。
曾经的中文学童要么被迫接受了日本式的教育,要么流落街头,成为鸡鸣狗盗之徒。
幸存下来的马来华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难道祖辈流传下来的汉语教育,竟要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上终结?
为什么这些华人先辈们一定要让孩子上中文课?
如果你曾在异国他乡待过,你就一定知道那种感觉。
当你在异国他乡看到属于中国的文字、看到中国的文化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而当你失去这些东西,失去这些文字,你内心关于“根”的东西,就一下子全部没有了。
林连玉知道中文对于他们的意义,他选择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接过了复校复课的大旗。
“中华民族的后代,岂能说着外国异邦的语言苟且偷生?!”
为了筹措经费,林连玉毅然把自己家里饲养的猪全部低价变卖,尽数捐出,只为了加快复校工作的进程。
修葺教室、购置教学用品、向社会筹款,每一项工作,他几乎都是亲力亲为,在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之下,短短一个月,林连玉就瘦了整整十磅。
为了让中文教师们能安心回到学校工作,他又与当地许多华人同志们一起推动了华校教师公会成立,去帮助更多的教师谋求福利,解决吃饭的问题。
可修建中文学校毕竟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当时林连玉自己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拮据,经常连饭也吃不饱。
一位学生曾回忆过,有一次,林连玉走进教室的时候,双眼无神,满面愁容。
一问才知道,林连玉的妻子生了重病,可他当时所有的钱都已经用于建设学校,浑身上下只剩下5毛钱,买了一碗面充饥之后,便再也没有余钱替妻子治病。
学生们听说之后,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捐款,当校长将钱交给林连玉时,他再三推脱,直到学生们苦苦相劝,才含泪收下。
他哽咽着对学生们说:我有想过退出教育界,可是我始终没有这样做,这就是因为良心不许我这么做!
他所拥有的,不止是一颗良心,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他更有着一颗强大而悲壮的民族之心!
满目疮痍之中,他用双手将马来西亚的中文学校从废墟中重新一砖一瓦地垒起。
百废待兴之时,他用双脚走遍了马来西亚能够帮助华文学校重建的每一寸土地。
终于,在他的坚持和牺牲之下,华文学校重新建立起来了。
年近50岁的林连玉,看着中华民族的后代,在异国他乡捧着汉语课本,读起了朗朗的中文。
可是,学校是建起来了,更大的难关又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二战过后,日本侵略者是赶跑了,可是英国殖民者又重返马来西亚。
而且,他们秘密进行了一项名为“火炬计划”的行动,意图是灭掉中文学校,不让学中文,全部的人学英文。
林连玉愤而提笔,迅速在各大报纸发表文章,积极地前往各处去演讲,唤醒那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华人。
无论是刚刚复苏的城市,还是雨林中落后的村镇,他都挨家挨户地亲自走访,向华人家长们揭穿英殖民政府的阴谋。
他曾大声疾呼:“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教育机关,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堡垒!”
在林连玉的带动下,所有的马来西亚华人都团结到了一起,所有华人的孩子都只上中文学校。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当中文学校开学的时候,学校登记处一清早就挤满了来报名的儿童家长,人数甚至多到了要把门槛都踩坏了。
气得当时的英国官员们手摔文件,暴跳如雷,“火炬计划”宣告失败。
一计不成,又来一计。
1960年,马来政府突然颁布一项政策,所有学校不是使用马来语或英语的,就无法领取政府的津贴,甚至连语文考试成绩都将不被承认。
也就是说,你可以上你的中文学校,但是我不给津贴,也不承认你的教学成果。
当局这个无耻的举动,林连玉彻底愤怒了。
“我们成为马来亚国的国民,不是以弃母语,毁文化为条件!只有不惜牺牲,反抗压迫,我们的民族在马来亚求生存才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一日!”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奔走相告,甚至不惜惹怒权贵和政府高官,他用全部的力量团结全部马来西亚中文学校。
在会议上,他更是振臂高呼:“津贴金可以被剥夺,但华文中学不可不办!”
在他的呼吁下,所有中文学校,没有任何一间做出改制的行动,顽强地屹立于马来西亚的国土上。
期间,林连玉接到过匿名寄来的信封,信封里装着的,是一颗恐吓他的子弹。
但恐吓和压迫又怎么可能吓倒这位为中文教育贡献一生的勇士?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