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堂叔是郭鹤年,兄弟都是大佬中的大佬,他却不做“富二代”:出身没法决定,但人生道路却可选择
2022/08/21

01 家世

先上三张照片:

这三位男人是不是长得很像,一样的国字脸,高鼻梁,圆下巴,单眼皮,小眼睛,眉宇间透露着孔武、干练、成熟、大成。

长得像很正常,不像才怪呢,先说说他们的名字,第一位郭孔丞,第二位郭孔丰,第三位郭孔辉;按照国人取名的习惯,名字中的第二个字肯定是“辈份”排名的字,因此这三位肯定有某种关联,是的,他们可是郭家堂兄弟,同一个曾祖父,一家亲。

说起他们郭家人,可牛着呢!

就像图片里的简易文字介绍的一样:

郭孔丰,金龙鱼的老板,2020年,以21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第903位。

郭孔丞,香格里拉酒店的老板,现任嘉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嘉里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孔辉,国家工程院院士、教授。

这三位堂兄弟,可都是各自领域里大佬中的大佬,但他们家族还有更厉害的,今有郭鹤年,古有郭子仪,就是唐朝名将的那位。

福州郭宅村郭家祠堂

郭子仪的后代几经辗转,迁移到福州高盖山脚下、白湖河边的风水宝地居住(世人称呼此地为郭宅),世代繁衍,人丁兴旺,到如今的“孔”字辈,已超过40代了。此地的历代郭家人,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以竹编为生。

20世纪初,郭孔辉的爷爷郭钦荣(兄弟6人,排行第四)只身一人下南洋谋生,事业小成后,先后将除大哥外的4个兄弟带至南洋一起发展;在以郭钦鉴、郭鹤年父子为首的众郭氏子弟们的努力下,经过数十年的打拼,郭氏家族成为了马来西亚首富,庞大的产业遍及全球;领头人郭鹤年,常年位居世界富豪榜前列。

1920年,郭钦荣回福州老家郭宅,盖了别墅“心远庐”(可见小编前2期的文章),捐建了郭宅中心小学的校舍。不过,他因早年劳累过度,导致身体不好,便回国养病,把生意交给他的弟弟郭钦鉴(郭鹤年的父亲)等人打理。郭钦荣后来英年早逝。

郭鹤年是郭孔辉的堂叔,在他手上郭家的生意规模快速成长起来,郭钦荣的长子郭鹤璟(郭孔辉父亲)和三子郭鹤韬成了郭鹤年生意场上的左膀右臂,郭鹤瑞(郭鹤年5叔之子、郭孔丰父亲)也参与其中,个个身家亿万。

02 青少年时光

前头,说的这一大堆只是个背景介绍,接下来讲述的是本文主人公郭孔辉的传奇故事。

郭孔辉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脊梁代表,是国人的骄傲。他的自甘贫苦、勇于奉献的报国精神,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今社会犹显珍贵。

郭孔辉的父亲郭鹤璟(郭钦荣长子),出生在马来西亚,长大后,回国与郭孔辉的母亲结婚。1935年7月,郭钦荣之孙、郭鹤年的堂侄郭孔辉出生于郭宅心远庐,随后父母又给他添了两个弟弟。

有了三个男丁后,他父亲又回马来西亚忙事业去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父亲就与国内失去了联系。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国内,接着,又生了一个女儿。

郭孔辉和3个弟妹们的童年、少年时期都在心远庐度过,在祖父捐建的郭宅小学学习,因此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屋前房后等情景再也熟悉不过了。

郭孔辉自幼聪敏好动,小学还曾跳过级。上了初中后,他常爱搞恶作剧,胆敢把画贴到老师背上,引得大家哄堂大笑。那时他偏科严重,特别是数学成绩很差,好在他先后遇到了两位好老师,对他循循善诱,引导他要胸有大志,不做纨绔子弟,应该有家国理想。

郭孔辉听进去了,立志长大后要当一名为祖国做贡献的科学家;从此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

解放后不久,郭孔辉的父亲又出国了;随后,母亲也带着妹妹投奔父亲,留下三兄弟在国内继续上学,接受中式教育。

03 大学读了4个学校

1953年,郭孔辉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的航空专业;入学第二年,该专业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到大三时,有一天晚上,学校通知他和另外几位同学转学,原因是他们的海外关系。无奈之下,郭孔辉转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汽车拖拉机系;没多久,该系并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前身)。

郭孔辉大学四年念了4个学校,由学航空变为学汽车,也正是因为这不太平常的大学经历,使他得以和汽车结缘,从而也为以后诞生我国的首位汽车院士埋下了伏笔。

读大学时,郭孔辉的学业一直十分优秀,他天生具有科研特质,能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做研究;大三做毕业设计时,郭孔辉发现前苏联院士书中的公式与自己推导出的结论有很大差别,于是怀疑院士的公式有错,后来学校的另一位力学教授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证明了他的正确性。

这个发现让郭孔辉很兴奋,他对科研着迷,深深沉醉其中,从未感到过枯燥乏味。

04 崭露头角,不做“富二代”

1956年,郭孔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机部北京汽车拖拉机研究所工作。

1958年,研究所一分为二,他又随新的汽车研究所来到长春,并在在这块黑土地上扎根,一直从事汽车悬架设计与振动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郭孔辉父母从马来西亚回国,劝郭孔辉说:父亲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有高血压、糖尿病 ,作为长子,应该和他们一起出去,继承家产,发展家族事业。

但郭孔辉觉得他既然从事了研究,就得做出点成果出来,一口拒绝了父母的请求。在文革开始前,他就已经在空气悬架理论和设计方面发表了几篇有影响的论文。

文革开始后,研究所的工作几乎完全停顿。由于家庭有海外关系,在四清运动、文革运动中,郭孔辉都是挨整的对象。

他白天在单位接受批判,晚上回家继续写研究心得。有时候睡到半夜,灵感乍现,他会突然坐起来,打开灯,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笔记本上。

有段时间,郭孔辉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他一个人住在荒郊野外,晚上都能听得到狼叫声,但他依然不忘研究、思考,厚厚的笔记做了好几本。

郭孔辉

那段时间,海外郭氏家族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大,他的两个弟弟先后出国,投奔在马来西亚的父母。

1971年,一汽接受了个任务,要开发新一代“红旗”轿车。轿车厂的同志希望郭孔辉帮助他们解决“红旗”轿车的高速操纵性问题。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当时国内没有人搞得懂,技术难度很大。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58年,我国第一辆国产高档轿车“红旗”正式下线,1964年10月1日起,红旗轿车正式被定为国宾用车,但它的表现却有点令人失望,就是在高速行驶时,一加速它的稳定性不好,难以控制方向。

这问题交给郭孔辉想办法解决,他当时很犹豫,因为五年前研究所里也有一些同志提出要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问题,可刚刚收集了半年多的文献资料,正赶上‘四清运动’,把它作为三脱离的资产阶级科研路线的代表,而被批倒批臭。

事隔五年,文革比“四清”来得更猛,汽车操纵稳定性这项研究不仅难度大,更担心的是整治风险。

但人活着总是要有使命感的,郭孔辉最终还是排除一切顾虑,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1972年,郭孔辉母亲再次回国,她知道国内的环境不好,担心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于是拉着儿子的手,含泪劝道:“孔辉,下决心跟我走吧,那边需要你”。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