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金龙鱼“三太子”,不爱柴米油盐爱音乐,丰益皇位传给谁?
2022/12/18

“民以食为天。”食以油为先,炒菜吃饭首先要用油,一桶食用油走进千万中国家庭,也成就了一代粮油大王郭孔丰。不过古稀之年的郭孔丰如今却有一个烦恼,“儿孙难如我”,偌大产业交付给谁呢?

与央企分手,金龙鱼怎样游进中国餐桌?

郭鹤年(左)与郭孔丰(右)

郭孔丰是益海嘉里集团的董事长、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兼CEO,“亚洲糖王”郭鹤年的侄子。益海嘉里是新加坡丰益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全世界最大的粮油食品制造商之一,是郭鹤年和郭孔丰在中国大陆投资的一系列农业和粮油加工贸易业的统称。2018年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丰益国际排行第248位,创下骄人的成绩。

郭氏家族是马来西亚的富豪家族,产业分布在世界各地,形成郭氏商业王朝。郭孔丰今年71岁,出生于马来西亚新山市,祖籍是福建福州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20世纪初他的祖父郭钦鉴到马来西亚经商,与同样出生福州的郑格如结婚,并生下郭鹤举、郭鹤麟和郭鹤年三个儿子,其中郭鹤麟即是郭孔丰的父亲。

郭宅村的村民乃大唐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据家谱记载,郭子仪的长子代国公郭曜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郭锐、郭锋、郭链和郭锜,四人皆是高官。唐朝末年郭锐的子孙迁到福州闽江的支流白湖河,在此定居,人们称之为“郭宅”。繁衍至今约传至三十八代,当地宗亲又迁徙到全省各地或侨居海外,迁居后的郭氏家族科甲连科,人才辈出。

郭氏大宗祠

郭宅村的郭氏宗祠修建于明代,清道光十八年重建。1990年,郭孔丰祖母郑格如回乡探亲并捐资重建。祠堂坐东朝西,由主座、中庭、回廊、前座、祠堂照壁墙等组成。主座神龛中供有郭子仪、虢国夫人王氏塑像。祠堂大门正方花岗岩上镌刻写有“玉壶郭氏祠堂”描金门额。仪门上分别题有“入孝”、“出悌”,祠墙镶刻有青石浮雕,刻有郭子仪“单骑退回纥”、“平定安史之乱”,扶国立功事迹。

祖母郑格如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受过高等教育,但她却是一个出了名的“老封建”、“老顽固”。郑格如一生未曾从商,也不过问家里的生意,但她从郭鹤年几兄弟幼年时起就劝诫他们:要有商业道德,不要崇拜物质。她生前曾在铁板上刻下一句话:“儿孙能如我,何必留多财,倘若不如我,多财亦是空,不为自己求利益,但愿大众共安宁。”影响子孙后辈深远。

要说到郑格如的顽固,要从当年一桩世人瞩目的婚约说起。

郭孔丰的堂兄郭孔丞,也就是郭鹤年的长子,掌管着郭氏家族的酒店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郭孔丞与一代歌星邓丽君相恋。原本两人已经订婚,怎奈家规森严,祖母“棒打鸳鸯”,对歌星出身的邓丽君并不满意,向她提出了三个嫁入郭家的门槛,最终导致邓孔二人分手收场。

邓丽君(下排左一)与郭孔丞(上排左一)一家合影

郭孔丰从小在豪门家族的氛围下长大,颇受父辈的影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头脑。叔父郭鹤年对郭孔丰赞不绝口,曾经这样评价他:“孔丰具有特殊的创业天赋,能够发现机遇并将它转化为无限的商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郭鹤年在扩建商业版图时,瞅准了中国大陆,意欲向中国粮油业进军,这个项目委任谁最合适呢?

所有子侄中,郭孔丰的才干最得郭鹤年赏识,是不二的人选。郭孔丰提议将家族产业中的食用油资产整合起来,与中粮全资子公司鹏利公司合资建立中国第一家油脂生产企业——南海油脂,嘉里占51%股份,鹏利占49%(之后鹏利将该部分股权装入中粮香港上市平台中粮国际(00506.HK)),郭孔丰成为该公司实际掌权人。

八十年代末,41岁的郭孔丰受叔父郭鹤年委派,来到中国大陆考察市场,发现中国人炒菜大部分用的是散装、没有品牌的“二级豆油”,这样的油看起来浑浊暗黄,而且很容易变质,十分影响健康。

郭孔丰认为这是变革中国食用油的一个好时机。

1990年1月8日,南海油脂正式开业,刚开始仅是一个精炼厂,在深圳蛇口保税区以精炼进口大豆毛油为主。

第二年南海油脂即推出了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在当时并不被看好,郭孔丰甚至被批疯狂。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刚刚从粮油配给制走出来,不要说小包装食用油,更没有品牌粮油,食用油供应仍然实行计划管理,消费者按月到国有粮店排队泵油,也就谈不上油脂消费市场了。

据原益海嘉里集团副董事长李福官的说法,当时的益海嘉里是将金龙鱼食用油作为计划外的供应、市场的补充进入中国的。按郭氏企业的庞大版图来看,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在国内制度的限制下,郭孔丰表示:“小包装粮油将会是主流。”,如此看来打开中国粮油市场,成为主导是郭孔丰真正的野心。

当时的金龙鱼小包装调和油,价格高于国有粮店,并且那时候的国人还不晓得什么是调和油,对于吃惯了散装油的中国人来说完全是新鲜事物。因此,起初金龙鱼在中国大陆的销量极其低迷。

丰益国际董事长郭孔丰

当年春节,郭孔丰就等到了良机。年节期间许多企业都会给员工发放粮油福利,包装的粮油便携又美观对于企业来说再适合不过,南海油脂立刻采取向企业推介自己的金龙鱼包装油的措施。

这一举动,可以说是金龙鱼登陆中国打响的第一仗,金龙鱼通过这些采购的企业逐渐游进中国消费者的餐桌。

经过这一胜仗,南海油脂打开了中国油脂的市场,直到1999年金龙鱼上市,销量已经达到了3000吨。十年磨一剑,2002年南海油脂又推出了第二代金龙鱼脂肪酸1:1:1调和油,号称非转基因,用郭孔丰的原话来说即是“有思想的调和油”。国内一些企业也跟上小包装粮油的步伐,粮油市场渐渐形成。

尽管国内粮油市场逐渐形成竞争态势,但金龙鱼已经稳坐第一把交椅。除了粮油,金龙鱼还向大米、面粉、杂粮、调味品等产业延伸。去年金龙鱼的母公司丰益国际披露的财报显示,丰益国际在华收入达223.92亿美元,食用油份额占其45%。有意思的是,今年冲刺中国IPO前夕,负责运营丰益国际在华业务的益海嘉里最近还变更成了“中国股东”。

嘉里与中粮的“分手”

起初和中粮的合资其实“同床异梦”,合作第二年就已经初现端倪。金龙鱼的商标归属在郭氏益海嘉里名下,中粮在合资中占47%的股权,是第一大股东,但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在劣势的情况下,中粮难以从中获利,直接导致了之后双方的合作破裂。

从1992年起,中粮就开始另立山头自创品牌,1995年推出“福临门”开拓中国企业的小包装粮油市场。

2001年,中粮正式出售南海油脂股份,中粮、郭氏正式“分手”。从中粮发布的公告显示,中粮以3.8亿的代价转让了南海投资49%的股权,亏损500万港元,而这个关口正是南海投资进入良性盈利通道的时期,也就是说中粮在南海投资开始挣钱的时候“全身而退”,并且还“倒贴”。事实上,此举令中粮成了日后最大竞争对手进入中国市场的“引路人”,令人扼腕。

从郭氏的角度来看,中粮的抽身对丰益有利而无害,为金龙鱼垄断中国粮油市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