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71届美国金球奖颁奖典礼上,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凭借电影《华尔街之狼》斩获最佳男主角。
他手举奖杯,向一位神秘人致谢,并亲切地称他为“My Friend”。
这位大佬可不是个普通人,好莱坞著名女星、美国顶级名媛、维密人气超模都是他的旧情人,甚至他还跟萧亚轩求过婚。
更厉害的是,他能把中东权贵们玩弄于鼓掌之中,顺带还把马来西亚国库掏了个空!
这个男人叫刘特佐,常年戴着一副无框小眼镜,笑起来像个孩子一样人畜无害。
看着这张憨憨的脸,你一定满脑疑问:这人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有如此大的能耐?
1
刘特佐,是一名马来西亚籍华人,祖籍广东揭阳。
祖父和父亲在马来西亚做生意,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华人富商,小刘一出生就是个含着金汤匙的“富三代”。
因为家境优越,刘特佐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父亲早早把他送出了国。
他高中就读英国哈罗公学(丘吉尔母校),大学考上美国宾大沃顿商学院(特朗普母校)。
这两所都是了不得的名校,里头的学生不是贵族后代,就是名流政要的子女。
在这群人中,刘特佐这个马来西亚富三代,跟平民百姓没两样。为了让人瞧得起,刘特佐不惜下血本包装自己。
他先是换了个血统,自称“马来西亚王子”;接着狠砸4万美元,包下费城最豪华的夜店Shampoo,邀请学校所有豪门子弟,为自己庆祝20岁生日。
那晚,Shampoo成了费城最热闹的地方。吧台上的香槟足够喝一晚上,学校里的豪门二代、三代,满脸写着欲望,彻夜狂欢至凌晨。
就这样,刘特佐一战成名,被冠上“亚洲盖茨比”的称号。
然而,散场之后,他悄悄把一张“分期付款账单”塞进口袋,“大马王子”根本不是大家想的那么有钱。
刘特佐这么做,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装高大上,他有更深层次的目的——拓展人脉,获取权贵子弟的信任。
大三那年,刘特佐申请了休学,他没去大厂实习,也没回大马休息,而是去了一趟中东“联谊”。
在同学的牵线下,刘特佐认识到一个叫奥泰巴的阿联酋新贵。这人的父亲是石油部长,拥有大量且优质的政治关系,但他是家里的“庶子”,不受宠爱,口袋里的资金并不充足,而且还是个商业小白。
奥泰巴是刘特佐接触中东权贵的一个跳板,他继续用那套“大马王子”的把戏,向奥泰巴展示自己的财力、资源和热情。几番交流下来,“社牛”刘特佐就跟奥泰巴成了好哥们。
而这好哥们是真的好,很快就给刘特佐介绍了一位真正的中东大佬——卡尔杜恩·阿尔·穆巴拉克。
在穆巴拉克身上,刘特佐第一次了解到背靠国家资源的基金组织模式——主权基金。
简单来讲,这是一种由国家建立的基金,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外汇储备、石油出口等收入,国家会利用基金里的钱去投资国内的各种建设。说白了,就跟“国库”差不多。
当时,穆巴拉克正是阿布扎比(阿联酋首都)主权基金的负责人,他轻轻一挥手,就能调动上千亿的资金。
这次中东之访彻底打开了刘特佐的认知和思路,比起开公司、做风投、炒股票,“主权基金”的格局简直不要大太多。
“如果也能像穆巴拉克那样,掌握庞大的国库资源,那岂不是……”
自此,22岁的刘特佐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2
想要靠近“国库”,第一步得先靠近国库身边的人。刘特佐想起高中一起耍的另一个好哥们——里扎·阿齐兹,他正是当时马来西亚副总理纳吉布的继子。
有了这层关系,刘特佐就对准里扎下功夫。这小子也是个挥金如土的主儿,整天豪车傍身,花销巨大,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阔绰。
“什么副总理的继子会有、能有那么多钱?纳吉布一定是个有缝的蛋!”刘特佐一边伺候着这个超级富二代,一边耐心地等待机会。
通过里扎的介绍,刘特佐顺利结识到纳吉布,并不时地帮忙跑跑腿,献献殷勤,在纳吉布面前保持自己的出镜率。
2007年,马来西亚国库控股招募投资伙伴,共同开发伊斯坎达尔经济特区,计划打造一个全新的亚洲金融中心。
机会来了!
刘特佐一接到消息,马上联系阿布扎比主权基金的负责人穆巴拉克。
“马来西亚未来形势大好,您不能错过这个超赞的投资良机啊!”
穆巴拉克被刘特佐的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了,在跟马来西亚副总理纳吉布的会面中,承诺投资5亿美元。
不用说,这场两国会谈由刘特佐一手安排。事成之后,他还知趣地把所有功劳和名声都让给了纳吉布。
当时正值马来西亚总理大选,这次合作的达成也顺利地把纳吉布推向总理之位。
至此,刘特佐获得了对方的彻底信任。
但,咱小刘的胃口可不是一般的大,他不甘心只做一个“中间商”,他想要吃下“伊斯坎达尔经济特区”这块肥肉。
当时,刘特佐名下只有一家叫“怀顿集团”的金融公司,为了拿下经济特区的开发权,他必须先收购两家建筑公司。
可是,他口袋里根本不够钱收购,且怀顿公司仍有债务,银行也不给他贷款,咋办?
骚操作来了!
刘特佐先在维京群岛注册一个空壳公司,接着把公司股份无偿赠送给之前结识的中东权贵A、B、C,以及一众大马官员,并对他们说:
“赚了钱你们拿分红,赔了算我数。”
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这帮主儿当即就同意了。
有了众多政商名流的背书,刘特佐的这家空壳公司瞬间变得大有来头。银行的态度也立马180度转变,一笔巨额贷款成功到手。
然而,收购了建筑公司后,刘特佐却不想辛辛苦苦建设特区了,而是动起了“投机取巧”的歪心思。
“怎样才能高价卖掉刚买回来的建筑公司呢?”
他想起上次包装空壳公司的过程,顿时有了灵感,随即又注册了两家空壳公司,用同样的伎俩,让它们看起来“实力雄厚”。
转眼,刘特佐手上就有了三家“超级厉害”的企业,他让这仨注资那两家建筑公司,成为它们的背后大股东。
这么一搞,原来又破又小的两家建筑公司突然身价暴涨,让投资者们趋之若鹜。
至此,万事俱备,只欠人傻钱多的买家(大冤种)了。
不久后,人们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马来西亚砂拉越州首席部长泰益玛目,以1.1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XX和XX建筑公司……”
除了制造虚假的企业背景,刘特佐还忽悠人家泰益说,你买了这俩,就能拿到中东大佬的投资,然后展示自己跟穆巴拉克等人的交情,恰巧泰益当时又急需拉投资……
第一次小试牛刀,就骗到了1亿多,刘特佐信心倍增,从此在诈骗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3
第一桶金到手后,刘特佐去了美国避风头,可他一直没有忘记那个“国库梦”。
“与其干涉马来西亚原有的主权基金,为啥不新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主权基金呢?”
这个想法在刘特佐的脑子里一点即燃。
2009年4月,纳吉布正式上任马来西亚总理。
机会又来了!
凭借之前跟纳吉布的关系,刘特佐立即上门拜访,游说总理建立一家新的主权基金。
“这个基金可以为国家做很多事情,比如大搞基建、募集政治资金、累积个人财富……”
听到这儿,纳吉布怎么可能抵抗得了如此致命的诱惑。
两人一拍即合,转头就成立了“一马公司”,作为新的马来西亚主权财富基金。纳吉布还让刘特佐全权负责一马公司的运作。
国库有了,下一步得想法子从里面套钱。
2009年8月,纳吉布和他的妻子罗斯玛,在刘特佐的陪同下,登上了一艘豪华游轮。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