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人还会说中文,要特别感谢这5位华人先贤
2022/12/12

到过马来西亚的人,或许都会发现马来西亚的中华文化传承,对比周边国家,像是节庆,习俗,祖籍文化,都保留得特别完整!

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个根源,就是教育体制!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至今和其他源流学校并齐,备受重视!然而,这一切并非垂手可得,而是由前人排除种种波折致力促成!

今天就来回顾5位教育先贤拼华教的事迹。

【第一位】敦陈祯禄 争取华人公民权

陈祯禄(1883/4/5-1960/12/21),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政党—马华公会的的创始人及第一任总会长。

陈祯禄的祖先来自中国福建漳州,祖父做船务生意。陈祯禄在马六甲出生,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1902年起在该学院当了6年的校长。

1908年他回到马六甲,投身于橡胶工业。

尽管是当时社群中的人生赢家,他不忘同胞,一致维护中华文化。1922年他被任命为海峡殖民地立法议员后,更努力地为华人的争取平等权益。

1931年时,英殖民统治者强硬推行“亲巫裔政策”,他强烈反对,还发表备忘录,指出英政府歧视华人的政策。另一方面,他不忘关心华人的文明发展,包括主张华人婚俗合法化,为后代华人公民权铺下路。

二战时,陈祯禄避难于印度,但也没闲着,创立了 “海外华人协会”,并准备回马后将成立一个华人协会,有组织地争取华人的利益。

因此,马来亚华人公会(马华公会)于1949年正式成立,陈祯禄出任第一任总会长,主张开放党籍,让所有有意在马来亚定居的华人申请加入。

随后,陈祯禄带领马华与友族一起争取马来亚独立,和马来人的巫统政党领袖--东姑阿都拉曼出任“联盟”联合主席。



过程中,陈祯禄还和校教师会总会(教总)的林连玉联手,使教育部尝试把华校变成英校的企图不能得逞,保全的华校。

1957年,联盟和英政府谈判成功,马来亚独立,陈祯禄也成为马来亚开国元勋之一!

独立那一年内,马华公会成功带领华社争取让超过100万华人成为马来亚公民!

所谓权利,必须先有权,后有利。陈祯禄争取到公民权,为华教延续了权利。

【第二】沈慕羽 不畏强权的教育家

沉慕羽(1913/7/20-2009/2/5)是一位敢怒敢言,不畏强权的教育家。

话说马来西亚有两大倡议华文教育的全国团体 -- 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以及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合称“董教总”,携手为华教权益斗争超过半个世纪。



而沉慕羽就担任了长达29年的教总会长,期间多次因为扞卫华教而遭受打击。

祖籍福建省晋江的沉慕羽,出生在马六甲,21岁开始成为教师,从此为华教献身。二战后他复办多家学校,包括晨钟夜学、培德学校,并担任马六甲平民学校校长长达27年。

1949年陈祯禄创组马华公会,沈慕羽也加入了,担任马六甲分会义务秘书多年,还在1955年成立马六甲马华公会青年团。

沈慕羽在推广文化工作也是不遗余力,他创办过《古城月报》、倡议成立民众图书馆提升阅读风气、推动改革华语简化汉字、重组马六甲孔教会,也曾抗议铲平马六甲的三保山以供商业用途的行动。

沈慕羽倾其一生,不怕牺牲地保卫华文教育,促使华教至今得以守住独特地位。

【第三】林连玉 华教斗士与族魂

早期有名的华教斗士,非林连玉(1901/8/19-1985/12/18)莫属。

他推动了教总和董总的成立,致力维护华文教育,主张民族和语言平等,被褫夺公民权也在所不惜。

林连玉在中国福建永春出生成长,中文根基极好。青年时期移居马来亚,1935年起在吉隆坡尊孔学校任教到1961年。

任何时候,林连玉都以行动扞卫华教。1951年他反对当时对华教不利的《巴恩报告书》,也同时促使教总成立,开启领导保卫华教的旅程。

1954年,他提出列华语为官方语文之一,还与马华公会会长陈祯禄联手,使教育部要在华校开英文班的计划落空。同年,董总成立了,这是由各州的华校董事会(董联会)集结起来的总会。

当时马来亚联盟当时向英国争取独立。1955年,林连玉率领董教总(教总+董总)代表团,与陈祯禄和巫统领导层(最大的马来政党)会谈。

联盟答应,若执政,将废除《1952年教育法令》,重新厘订对各民族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

1956年,林连玉再率领董教总,争取到华文成为三大源流学校之一,奠定了华文教育不灭亡的基础。与此同时,他也忙于应付华文中学改制问题、超龄生问题、学潮问题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